•华北在线

以“艺”润心 向美而行——非遗文化为心理疗愈赋能

发表时间:2024-11-28 12:40来源:中国观网华北区

为深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育人工作相结合,构建家校社协同共育模式, 由呼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呼市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赛罕区民协、农大附校承办,为三个年级分别开展了以“艺”润心   非遗文化为心理疗愈赋能活动,旨让学生们在了解和学习非遗文化的过程中,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从而达到心理放松、情绪调节和自我成长的目的,这不仅是一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传承,更是一次心理疗愈导向的创新实践。


0.png


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本次活动课程丰富,有剪纸、扎染、掐丝珐琅制作工艺。特邀专家团队来自内蒙剪纸学会理事、呼市教研中心家长学校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燕晓娟、呼市民协秘书长云璐、赛罕区民协主席张靖雯、工艺美术大师包曙光老师、剪纸传承人钱云秀、张桂贞老师,以及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学办主任杨丹丹和8名大学生志愿者。

课程一:艺术剪纸润童心在艺术剪纸课程活动中,剪纸非遗传承人钱秀云、张桂贞老师首先对剪纸刻纸艺术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介绍了其悠久的历史渊源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些古老而神秘的岁月。他们仔细聆听剪纸非遗项目背后的故事和历史,感受着其中蕴含的美感和情感。


1.jpg


随后,在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纷纷拿起剪刀和刻刀动手实践。创作过程中,学生们倾注了极高的专注力,在这份专注和投入中,学生们不仅体验到了剪纸的乐趣,更在无形中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他们的心灵在文化的浸润下得到了极大的抚慰和疗愈,自信心和责任感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2.jpg


课程二 “布”期而遇 扎染生花在扎染课程中,张静雯老师有趣的讲解,带领学生们走进了扎染的世界。扎染,作为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古称扎缬、绞缬,其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织物最终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图案。


3.jpg


在课程中,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块块白色的棉布手帕进行折叠、捆扎,然后放入染料中进行染色。每一块布料都承载着学生们的创意和期待,他们通过不同的扎结方式和色彩搭配,创作出了各具特色的扎染作品,一幅幅可爱的动物的扎染作品呈现在大家面前,充满了艺术的气息。


4.jpg


课程三   “掐丝珐琅器”装饰工艺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再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因其工艺精湛、色彩鲜艳、图案华丽,被誉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瑰宝”。在活动中,学生们被一件件精美的掐丝珐琅器所吸引,这些作品造型典雅、色彩绚丽,仿佛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5.jpg


包曙光老师向学生们讲解掐丝珐琅器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渊源,从设计胎图、掐丝、点蓝到烧制、磨光、镀金,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在老师和志愿者悉心的指导下,学生们亲自动手体验了掐丝和点蓝的技艺。他们小心翼翼地用铜丝勾勒出图案,再一点点地将珐琅釉料填充进去。虽然只是简单的体验,但学生们却感受到了掐丝珐琅器制作的不易和匠人们对工艺的执着追求。


6.jpg


通过这些课程及活动能够让学生们亲手触摸和制作非遗工艺品,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归属感。同时,制作过程中的专注和耐心也有助于缓解学生的焦虑和压力,提升他们的心理韧性。农大附校开展的非遗文化进校园系列课程活动不仅是一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实践,更是一次非遗文化对心理疗愈的赋能体验,对学生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他们更加自信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增强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供稿:呼市家校总校名师工作室)


微信图片_20201209120812.jpg

会员登录
登录
其他账号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